首页 > 衣食住行 地方实践全面开花:全国微短剧正形成新的竞争版图
地方实践全面开花:全国微短剧正形成新的竞争版图
近两年来,在广电总局政策引领下,多地大力加强网络微短剧内容建设,以政策为导向、以产业为根基、以创新为动力,因地制宜推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微短剧规范发展、提质升级的有效路径,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成果。这场席卷全国的地方实践浪潮,有力推动了微短剧产业发展,也为创新发展网络视听,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政策引导扶持:为产业发展“定方向、强保障”
政策的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业的高度。在微短剧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发展的进程中,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精准施策,通过构建多层次政策体系,配套专项扶持资金与机制保障,编织出一张覆盖全产业链的扶持网络,为微短剧创作提供有力支持。
四川省将“加快发展网络微短剧”写入2025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从省级战略层面为产业发展锚定方向。四川广电局综合施策促进微短剧发展,指导四川省网络视听协会成立短剧创作中心,集合各方资源,搭建优质短剧发展平台。开通微短剧“绿色通道”,普通微短剧全流程审批缩短至6天,提高审批时效。打造“时代光影 拍在四川”影视服务平台,提供从落地对接、行政审批、拍摄协调、后期制作、版权交易等“一站式”服务。
深圳市政府印发《深圳市促进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修订版)》及《深圳市微短剧产业发展扶持计划操作规程》,促进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产业高地。从鼓励优秀剧本创作、鼓励来深取景拍摄、支持微短剧发行播映、鼓励精品微短剧创作、支持技术研发创新、推进集聚发展、推动微短剧出口、支持举办主题产业活动、提供专业指导服务、建立全周期协拍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具体扶持举措。

二、产业生态构建:以集聚效应释放发展动能
随着微短剧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产业协同发展需求日益凸显。各地因地制宜,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积极打造产业集聚区,完善集聚区配套服务,推动微短剧产业从分散发展向集聚化、规模化、专业化升级,形成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
上海推动产业集聚,优化空间布局。重点布局杨浦、松江、闵行三区,打造标识显著、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竞争协同的微短剧产业集聚区。其中,杨浦区以聚焦大平台为切入,依托辖区内B站、小红书等平台企业集聚优势,吸引更多头部平台企业和投流机构入驻,打造微短剧产业平台集聚区。松江区以聚焦摄制地为特色,依托20个专业影视拍摄基地和45个特色影视取景点,创新政策咨询、内容审核等“一站式”协拍服务,打造微短剧拍摄制作集聚区。闵行区以聚焦新技术为抓手,发挥在地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的品牌和资源优势,打造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和专业广电技术的全国微短剧标杆产业园区和微短剧出海服务基地。
浙江产业集聚呈现“老基地+新势力”格局。一方面,横店、象山等传统平台基地持续发力。例如横店影视基地为微短剧剧组打造了30多个拍摄区域,大大节约微短剧剧组布景时间和成本。数据显示,2024年横店影视基地全年接待微短剧剧组1190个,2025年仅一季度已超600个。另一方面,杭州市临平区、余杭区等区域加速崛起。杭州市临平区在全国率先建设微短剧影视拍摄专业基地“临影厂”,拥有50多个室内拍摄场景,配套宿舍、服化道、演员公会等产业集群,提供从开机到杀青的一站式、零距离服务。2024年有400多部微短剧在“临影厂”拍摄。
三、“微短剧 +”模式:赋能千行百业拓展价值边界
2025年,广电总局深入组织实施“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微短剧里看品牌”、“跟着微短剧学经典”、“跟着微短剧来科普”、“微短剧里看非遗”等创作计划,发挥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的积极作用。各地积极响应总局行动计划,立足当地资源,推动微短剧向文旅、非遗、乡村振兴等多元领域延伸,使微短剧超越单一的“内容产品”属性,成为连接文化与经济的纽带。

省市层面,各地结合自身优势及当地特色积极响应,取得亮眼成绩。如湖南广电积极响应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挖掘文旅资源,打造《一梦枕星河》《有种味道叫清溪》等文旅题材作品,其中19部微短剧作品入选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目录。北京市广电局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短剧游北京” 创作计划,紧密围绕北京特色,聚焦“京貌、京韵、京创、京潮、京尚”五大方向激发创作。相关作品通过剧情与线下场景的联动,让“短剧游北京”从屏幕延伸至街巷,为“微短剧 + 文旅”融合注入了独特的北京韵味。

聚焦区县,也有不少区县结合本地特质,推出了特色鲜明的“微短剧+”创作计划。如广东农业强县高州出台系列文件,安排专项资金,锚定打造“中国‘三农’微短剧第一村”目标,创新探索“微短剧+三农”发展模式。南京市浦口区推出网络微短剧“登攀”计划与“短剧乡村”行动,依托“短剧+”模式,牵引农文旅资源深度融合。全国各地正以各具特色的实践路径,积极投身“微短剧+”创作浪潮。

四、传播渠道拓展:大小屏联动扩大覆盖范围
为了让优质微短剧触达更广泛受众,各地在传播层面不断探索创新路径,通过IP开发、大小屏联动、全媒传播等方式拓展传播渠道,提升微短剧影响力。
湖南广电通过差异化布局“大芒”和“风芒”双平台,覆盖不同用户群体,推动微短剧市场细分化与多元化。持续深化大小屏联动,2023年12月湖南卫视率先在省级上星频道上开辟“大芒剧场”,播出微短剧《风月变》。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显示,今年上半年,大芒剧场已跻身全国卫视频道微短剧剧场收视人次前三。
上海则发力全媒传播推动微短剧迈向品质化、精品化、融合化。2024年9月,上海广播电视台启动“中国微短剧品质东方计划”,重点聚焦微短剧“创投制播融评”全产业链,规划五大行动。2024年10月,东方卫视开设全国首个日播微短剧展播带“品质东方微剧场”,截至2025年6月15日,累计播出《金猪玉叶》《河豚小姐》等26部作品,累计收视3.2亿户次、总收视时长2619.1万小时。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显示,2025年上半年,“品质东方微剧场”成为全国卫视频道微短剧剧场收视人次TOP 1。
从政策扶持到产业集聚,从内容创新到跨界赋能,微短剧的地方实践还在继续。当更多城市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这颗网络视听领域的“新星”,终将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作者:甄雨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二〇三台研判员、编辑。本文有删减,全文刊载于即将出版的《中国微短剧发展研究报告(2025)》,敬请关注。)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1127/22066.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