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理史话 张芝墨池何处寻?敦煌古城高楼下
张芝墨池何处寻?敦煌古城高楼下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两位圣人,一位是东汉的“草圣”张芝,另一位是东晋的“书圣”王羲之。说起张芝和王羲之,不能不说起“墨池”和“兰亭”。北“墨池”与南“兰亭”,已成为临池学书的本源和象征。
“兰亭”在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墨池”在敦煌汉唐古城党河西岸。二者相映生辉,光耀华夏。这里,专就“张芝墨池”的话题说开去。
1
昔人精篆素,尽妙数张芝。草圣雄千古,芳名冠一时。
舒笔行鸟迹,研墨染鱼缁。长想临池处,兴来聊咏诗。
这是“敦煌遗书”中唐人《敦煌廿咏》之《墨池咏》,描写的是“张芝墨池”及张芝在敦煌学书的雅事。据敦煌学专家李正宇先生考证,《敦煌廿咏·墨池咏》的写作年代,当在公元848年至871年之间。在此之前,敦煌就已经有人对“张芝墨池”遗迹进行了寻访。
据敦煌遗书《沙州都督府图经》及《敦煌简史》(张仲)记载,“张芝墨池”在郡城(今敦煌汉唐古城遗址)东北一里效谷府东南五十步北府张。因年代久远,池已淹没。唐开元四年,敦煌县令赵智本访得遗迹,于池中掘得一石砚,长二尺,阔一尺五寸,疑即张芝之古物。乃劝张芝第十代孙上柱国张仁会等在池旁立庙,并塑张芝像于庙中,供人瞻仰。后来,“张芝墨池”便在敦煌口口相传。由此可见,张芝在敦煌北府张临池学书是传有所据的。后据文物工作者实地勘测,“张芝墨池”位置即今党河古河床(党河风情线)西岸敦煌市古城社区楼下,与历史记载非常吻合。
从史载和诗咏可知,“张芝墨池”在敦煌早已是实至名归,而且在唐代,已有人对张芝墨池遗迹进行诗咏并有历史记载。
往事越千年,墨池魂犹在。如今,古城社区的老住户,都说这里是“张芝墨池”旧址,这是祖辈给他们讲的。他们还讲出一段亲历的往事:上世纪80年代初,一家建筑公司在这里修楼房清理地基时,挖掘机挖出了一摊黑淤泥,透出淡淡的墨香。有人认为这就是“张芝墨池”,建议暂停修建请文物单位证实。后来,由于诸多因素,此事不了了之,“张芝墨池”从此被压在高楼之下。
2009年7月,《敦煌书法》纪录片摄制组在敦煌古城党河西岸寻访张芝墨池时,敦煌学专家李正宇指着前面一片楼房说,就是这一带当年曾挖出来很多黑泥,很可能就是墨池所在地。当时,李老先生一直深情地看着那里,嘴里一直不停地念叨:“就在这片房子下面,这一片房子,就是这一片,墨池所在地,墨池所在地……”遗憾和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站在党河大桥上,面对熙熙攘攘的车辆人流,密密匝匝的楼群,残存的敦煌古城中,“张芝墨池”再也无迹可寻。只有上了岁数的老人说,那片楼群下就是张芝墨池。
2
前面说了墨池,下面谈谈张芝——
综合诸多史料及诗咏,张芝,字伯英,东汉人,生年不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东汉名将张奂的长子,籍贯为敦煌郡渊泉。那么,张芝为渊泉(瓜州)人,“张芝墨池”为何在敦煌而不在瓜州呢?话还得从头说起。
张芝本为前汉司隶校尉清河张襄的后裔,后襄子西迁敦煌,子孙世居敦煌县城北府,故又号“北府张”。这就是说,张芝祖籍敦煌郡瓜州渊泉,后随父张奂迁居敦煌,并在党河西岸北府张临池学书,终成“草圣”大家,与“书圣”王羲之并驾齐驱,双星闪耀,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千百年来令人敬仰!
张芝出身宦门,父亲张奂曾任东汉封疆大吏,一生为官清廉,不事权贵。好的家风,这对张芝“少有操节”的性格是有直接影响的。
张芝在北府张勤学上进,酷爱读书,尤喜书法,时人认为他以后不是文宗就是将表。当时太尉和地方官吏累次征召,让张芝入朝为官,都被他拒而不就,尤显风骨,故有“张有道”之称。张芝一生潜心书法,乐此不疲,“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临池染翰,水为之墨。”于是,“墨池佳话”风传敦煌和丝路,前来拜师学书者更是络绎不绝。
敦煌民间传说,张芝在北府张临池学书时,曾与老师的千金香莲志趣相投,喜结良缘。老师特备嫁礼白帛三匹,供他练字所用。张芝与香莲读书习字,夫唱妇随。张芝用竹简练习隶书、楷书,用白帛练习草书。竹简、白帛写满了字,香莲就在池水中洗净,待晾干了再用。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清澈的池水都变成了墨色,时有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因此,人们就把这水池叫作“洗墨池”和“张芝洗墨池”,一时传为千古佳话。
张芝的书法,精劲绝妙,行、隶见长,尤精草书,其书体一笔到连,连缀不断,气脉通联,好比惊蛇入草,飞鸟入林,古人谓之“一笔飞白”。值得一提的是,张芝在师承前人的基础上,敢于超越前人,变“章草”为“今草”,创造了中国书法史上独特的书法形体,被时人称为“草圣”,就连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也推崇道:“汉魏书迹,独钟(繇)张(芝)两家。”
张芝的书迹,保存在《淳化阁帖》中,分别为《冠军帖》《终年帖》《今欲归帖》《二月八日帖》《秋凉帖》五帖,尤其是《冠军贴》,可谓张草的典范。他并著有书法理论文章《笔心论》,可惜由于兵荒马乱,年久散佚不传。
3
张芝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远的不说,就说说张芝书法的传人——索靖。
索靖(公元239—303年),字幼安,西晋敦煌龙勒(今阳关镇龙勒村)人,为张芝的姊孙。索靖青年时期就有“逸群之量”。他与同乡氾衷、张甝、索紒、索永同在太学读书,他们才艺绝伦,驰名四海,被称为“敦煌五龙”。索靖书法上受张芝的影响很深。他以善写草书知名于当时,尤精章草(章草是隶书草化后的书体)。晋武帝时,索靖与另一个书法家卫瓘,同在台阁供职,瓘充尚书令,靖任尚书郎。由于他们二人在书法上独具风格,当时被书法界誉为“一台二妙”。意谓他二人的书法与张芝有很深的师承关系。因此,论者认为“瓘得伯英(张芝)筋,靖得伯英肉”。
索靖的书法,浓浅得度,气势雄厚。古朴如汉隶转折似今草,历来被书法家视为上乘之作。他的传世墨宝有《出师颂》《月仪帖》《急就章》等作品。他还著有《草书状》一篇,对书法的演变、风格、气韵、用笔及章法等作了全面精辟论述,深得时人赞誉。索靖还在敦煌莫高窟题壁号“仙岩寺”,为莫高窟早期历史留下了难得的墨宝。
在敦煌不仅成就了张芝一代章草宗师,而且在他的影响下成就了索靖这位“书法亚圣”,使敦煌荣膺了“芝索故里”的美誉,这也是敦煌乃至甘肃和全国书法的幸事!
4
近年来,关于张芝的出生地与墨池所在地,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张芝的故乡在瓜州,墨池也在瓜州。一种认为张芝的故乡是瓜州、敦煌,墨池在敦煌。
笔者认为,第一种说法不够全面,说张芝的故乡在瓜州基本上是对的,但说墨池也在瓜州,就有悖历史,难以自立了。第二种说法关于张芝的故乡是瓜州和敦煌,笔者认为也可成立。张芝虽然出生瓜州,但他少年随父迁居敦煌,在北府张临池学书,敦煌可以说是他的成名地,也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
接下来,顺便说说“草圣故里”。关于“草圣故里”,目前也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瓜州,一说是敦煌和瓜州。笔者认为应尊重历史,顺应时代。综合二者,笔者认为称“草圣故里”为“敦煌、瓜州”更符合历史和现实,因为汉代瓜州渊泉属敦煌郡辖区。而瓜州是张芝的故乡,敦煌是张芝的故居,这种情缘是源远流长、不可分割的。
苏轼有诗云:“此心安处是吾乡。”意谓人的心灵能够安定的地方就是故乡。比如铁人王进喜出生在玉门,但他的主要经历和成名在大庆,玉门是他的故乡,大庆也是他的故乡。再如,榆林窟虽然在瓜州,但作为莫高窟的姊妹窟,自然属于大敦煌艺术的范畴。今天,我们打造“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自然涵盖敦煌及周边县市。
据《敦煌简史》记载,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始有敦煌郡。“敦煌”二字的含义,据东汉史地学家应劭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的意思。汉代的敦煌郡所辖六县:敦煌、龙勒、效谷、广至、渊泉、冥安,郡治在敦煌。敦煌郡的辖境范围大致上是疏勒河以西,阳关、玉门关以东的大片土地,包括现今敦煌、瓜州两市县及肃北、阿克塞两自治县的一部分。1949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行政区划的变更,敦煌郡变为敦煌县(市),敦煌乃至肃北、阿克塞三县(市)自然归属酒泉市所辖。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引领下,随着“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的稳步推进和国字号敦煌文博会落户敦煌,瓜州及周边县市自然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5
2012年9月13日,瓜州县投资2亿元的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及张芝纪念馆建成开园。中国书法协会在这里主办了首届“张芝奖”全国书法大展。2017年9月15日,全国草书名家汇聚草圣故里,在巨幅丝绸上书写狂草,追溯草书创立的历史,缅怀一代草圣张芝……瓜州依托草圣故里优势,在弘扬草圣文化方面已走在了前列。
作为张芝墨池、草圣故居的敦煌,借墨池宝地的东风,扬帆奋进。近年来,敦煌借助首届“朝圣敦煌”全国书法大展暨“敦煌书法论坛”,文博会敦煌书法展,“芝索故里”书法笔会,敦煌与瓜州书法交流互动等系列活动,重振“芝索故里”遗风,再现敦煌书法新风。最近,敦煌书法家协会积极呼吁新建“芝索纪念馆”,恢复“张芝墨池”,让那段远去的历史复活在敦煌,展示在世人面前,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是一条开放包容的彩虹,已把敦煌和瓜州紧紧地连在一起。
撰文/景峰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4/0306/22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