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非遗民俗 器以载道 物以传情

器以载道 物以传情

刘文胜

手工艺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并折射出一个民族文化生成的渊源。手工艺人通过器物来表达思想、理念、情感,器物往往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远古时期的甘肃工艺美术

据史料记载,在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球形石、砾石等打制石器和尖状鹿角器上,留下了甘肃大地原始人类进行手工制作的印迹。

天水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了我国早期的一批彩陶盛器、储藏器、饮器等,将甘肃手工艺制作历史上溯到八千年前,反映了原始聚落的人们对形式美的追求;出土的各种形式的陶环、石环、玉石坠等,表明远古人类已有了用手工制品表达情感、美化生活的追求。

距今4000年-5000年前的甘肃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典雅的造型、精美的纹饰,形成了绚丽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有了专业化生产和专门的制陶匠师,作品达到世界彩陶之巅峰。

距今4500年前,东乡县林家村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地层遗存的铜刀、永登县蒋家坪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遗存的锡青铜刀,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铸青铜器;兰州市红古区土谷台半山—马厂文化墓地出土的骨珠、牙饰、绿松石珠,是甘肃迄今发现最早的装饰工艺美术品。

距今3600年-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相当于殷商时期),在黄河沿岸以铜为材料制作的铜斧、铜镜等铜器,标志着中国进入青铜文化早期时代;甘肃民勤沙井文化遗存有彩陶、石器、铜器和铁器等,是甘肃年代最晚的含有彩陶的古文化。

秦汉以来甘肃工艺美术发展

甘肃是秦文化的发祥地,礼县秦公墓的青铜礼器等,表明了古代手工艺的高超水平。

汉代以来,随着丝绸之路开通,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甘肃工艺美术的发展。武都的漆器工艺品很发达,漆器的品种有漆案、漆盘、漆盒、漆奁、漆碟等;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堪称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稀世珍品;临洮出土的汉代铜镜,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武威磨嘴子出土的汉代毛笔,笔杆中部隶书阴刻“白马作”三字,是国内发现具有工匠署名的最早的毛笔;祁连玉的开采,使夜光杯闻名于世;嘉峪关的嘉峪石砚,为文房四宝之佳品。

晋代,武威多合金大云寺铜钟,制作精美,体大声远,是世界上最早的多合金钟。

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临夏炳灵寺石窟,让甘肃壁画、彩塑、泥塑、石雕著称于世。

唐代,沿丝绸之路的中西方贸易十分活跃。河西地区木制品、麻制品、皮革制品、金属制品等手工艺制品是重要的交易品;凉州的白绫、龙须席、地毯,甘州、肃州的野马革是当地名产,并向朝廷进贡;卓尼的洮砚闻名全国,是中国三大名砚之一。

宋代,陇东皮影艺术已经盛行,皮影不仅是戏剧演出道具,还是一种老百姓喜爱的民间艺术品;舟曲织锦带工艺吸收并继承了古老羌族文化、吐蕃文化中的制作技巧,多以飞禽走兽、山水花木等为图案,用以亲友间互赠表示祝贺或敬赠尊贵的客人;临夏砖雕用黏土烧制成龙凤、麒麟等形状,多用于屋脊之上;平凉纸织画是一种融编织工艺和绘画艺术于一体的手工艺品。

元代,临夏保安族腰刀的制作,主要集中在今天的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刘集乡及周边地区。长期以来,保安族腰刀锻造技艺一直是保安族经济文化的命脉,并于2006年入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朝兵部尚书彭泽(今甘肃兰州人)墓出土的文物,有镶宝石的金凤冠、金簪、银簪和金丝编织成的葫芦形耳坠等工艺美术品,工艺十分精美,体现了明代时期甘肃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清代,甘肃的手工业普遍发展,行业多达几十种。卓尼洮砚、酒泉玉器、天水漆器、兰州刻葫芦等都以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享誉中外。

新中国成立后的主要发展阶段

1949年后,国家对工艺美术行业制定了“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和“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

1955年,甘肃省文化局成立了甘肃省美术工作室、甘肃省美术服务社,从事美术用品及工艺美术产品的生产经营,使甘肃工艺美术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了发展天水漆器、庆阳地毯、酒泉玉器等产业,组织了生产合作社。

1957年,中央召开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甘肃有老艺人参加。同年8月,甘肃省手工业管理局、甘肃省手工业合作联合社组织在兰州召开全省工艺美术艺人座谈会。此时,全省从事工艺美术生产的合作组织已有12家。

1960年,甘肃省手工业管理局设立了工艺美术管理处,组织开展全省行业管理工作。

1964年,甘肃恢复洮砚生产,培养了一大批洮砚雕刻的能工巧匠。

1970年,在中央和省政府的支持下,开始陆续建立一批具有资源优势的地毯、草编等工艺美术生产企业。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甘肃工艺美术行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过多年的发展,企业增多、生产规模扩大、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产品品种增多,出口量增加,形成了雕塑雕刻类、金属类、漆器类、工艺花画类、地毯和挂毯类、抽纱刺绣类、美术陶瓷类、天然植物纤维编织类、珠宝首饰类、民间工艺类和其他工艺美术类等多种产品生产百花齐放、遍布全省的工艺美术生产格局。

2000年以来,甘肃现代工艺美术快速发展,呈现出创作题材多元化、生产手段现代化、产业发展规模化趋势。工艺美术与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关联程度越来越高,在文化产业和经济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目前,我省已拥有6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5位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5位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298位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183位高级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从业人员达30多万。以《黄河母亲》为代表的大型城雕、白牦牛角立体微雕作品《清明上河图》、武威雷台旅游景区设计、酒泉公园十二生肖木雕等,均出自我省能工巧匠之手。他们围绕历史题材、现代题材、传统题材、丝路题材、红色题材、工业题材、农业题材等,不断推出优秀作品,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本文图片均由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提供)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4/0505/31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