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非遗民俗 好戏连台 余韵悠长——优秀舞台剧演出添彩甘肃文旅市场

好戏连台 余韵悠长——优秀舞台剧演出添彩甘肃文旅市场

【文化视点】

好戏连台 余韵悠长

——优秀舞台剧演出添彩甘肃文旅市场

话剧《惊梦》剧照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剧照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剧照

民族舞剧《红楼梦》剧照

话剧《惊梦》剧照

马正国

2023年以来,甘肃戏剧演出市场异常火热,线下体验的剧场艺术井喷式发展。由江苏大剧院出品的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中国东方歌舞团倾情演绎的大型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以下简称《只此青绿》)、陈佩斯指导并主演的原创话剧《惊梦》等知名院团和知名团队创作并主演的爆款作品亮相兰州,给观众带来了美妙绝伦的视听饕餮盛宴,掀起全民观剧热潮,助推甘肃文旅发展。

2023年7月,由江苏大剧院出品的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在甘肃大剧院演出。超长红墙海报、铺满鲜花的台阶、黄河文化奇石交相呼应,在极具东方美学的视觉营造中带人“入府”,开启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该剧采用章回体小说结构,由“入府”“幻境”“含酸”“省亲”“游园”“葬花”“元宵”“丢玉”“冲喜”“团圆”“花葬”“归彼大荒”十二个篇章组成,勾勒出大观园中人物的命运浮沉与家族兴盛衰落。

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钱文教授评价道:“舞剧《红楼梦》在选题与破题之间彰显出十足的功力,对中国传统审美意象化的高度凝练以及中国传统艺术背后折射出的人文精神的概括,让观众精神和心理得到双重洗礼。”

《红楼梦》作为我国经典文学巨作,不断被诸多艺术剧种改编和复排,但改编主线基本围绕原著中贾宝玉与林黛玉及薛宝钗的爱情故事。而民族舞剧《红楼梦》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的指导下,尊重原著,深挖曹雪芹的书写意图,舞剧叙事重心从爱情故事转向了金陵十二钗女性群像的命运扫描,创造性地呈现了《红楼梦》中十二位女性的内心情感,将原著中的十二位女性群像集中呈现于舞台之上,成为当代改编版本中的一大亮点。此外,作品在视觉上借鉴明清古画的美学特质,幕布、屏风、鼓凳等富有中国特色的古典符号,端庄典雅的舞蹈群像和形式美感,呈现出极致东方美学,以现代人视角重新演绎文学经典。

2024年5月,大型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再次为甘肃文旅市场添彩。一部极具中式美学的舞台艺术杰作惊艳四座,在演员亦真亦幻的表演中,观众跟随展卷人的视角“画中舞”“舞中画”,在穿越时空的对话中追溯文脉,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只此青绿》以北宋画家王希孟所创作的青绿山水画名作《千里江山图》为蓝本,突破传统舞剧“三一律”的创作结构,以“舞蹈诗剧”为体裁,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展示。在亦诗亦舞、动静相宜、写实写意的编舞技法和美学追求中营造出极致的美学体验,乐舞绘出《千里江山图》的气韵之美。

事实上,这部作品于2021年8月在北京首演以来,圈粉无数,好评如潮。

《只此青绿》兰州站的演出,更是一票难求。演出期间,许多慕名而来的年轻观众身着汉服,在《只此青绿》展牌、主题餐台、文创市集间驻足观望,身临其境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演时全场座无虚席,观众静气凝神,演出结束后,全场起立报以热烈的掌声,以此致敬历史、致敬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一位来自天水的游客直言:“期盼已久,火爆全网的‘青绿’终于到兰州了,开票之日第一时间抢票,连刷三场。根本看不够,视觉、听觉和心灵都受到了极大震撼,场场意犹未尽。”叫好又叫座的舞剧彰显的不仅是对大众灵魂深处的美学触动,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赞誉和肯定。

舞剧之外,话剧市场也很火热。2024年5月,著名艺术家陈佩斯指导并主演的“戏台三部曲”之话剧《惊梦》在甘肃大剧院接连上演四场。该剧脱胎于昆曲《游园惊梦》,以传统戏班的命运作为主线,讲述了昆曲戏班和春社在战乱年代竭力求生存的故事。该剧以“戏中戏”的剧式结构,将昆曲艺术与曲折的故事融为一体,在陈佩斯父子的深情演绎中诠释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根脉与延续。

《惊梦》开演之前,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超前谋划,邀请甘肃省电影家协会主席、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徐兆寿,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甘肃省秦腔艺术剧院副院长苏凤丽与陈佩斯父子相聚网络直播间,畅谈文化艺术的守正创新,介绍甘肃厚重的历史文化,推介旅游资源。许多外地游客特意赶来看戏,一位来自宝鸡的游客直言:“就为《惊梦》而来,为一部戏奔赴一座城,为一部戏爱上一座城。”

观察当下文艺创作,不难发现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潮”艺术作品大受欢迎,以“破圈”之势成为现象级的“爆款”,这对推动我省文艺创作与发展有着启示意义。

第一,艺术与文化的联动超越。文化在回望、总结、反思与超越中不断发展,以史为鉴为当下的文化创新注入新的活水。以上几部“爆款”剧作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还是形式的突破,均是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总结、反思和阐释中国传统艺术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从而形成了具有东方风韵、时代精神的艺术杰作,展示了根植于民族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与文化自信。

第二,艺术形式的解构与重构。从舞剧《丝路花雨》到舞剧《千手观音》《只此青绿》等,其创作都有一些规律可循,就是对静态图像文本的动态叙事。但《只此青绿》的形式表达不墨守成规,另辟蹊径,它不是临摹性的具象,而是揭示性的意象,是“超越”绘画之上的艺术重构。在叙事结构上摒弃传统舞剧创作范式,以时空交织、场景转换的叙事方式,搭建起古与今的对话方式。在舞蹈语言上突破中国古典舞固有的身体运动模式,重新解构与重构,在以静制动的行进轨迹中呈现出特有的动作指向,让观众沉浸于舞蹈动作与山水交融的意境表达中,流连忘返。

第三,创作主体的跨界融汇。近几年,从系列“爆款”文艺作品创作主体来看,跨界已成为打造精品的有效措施。故此,我们要进一步开阔眼界和创作思维,积极探索与众多文化团队(文化研究院、博物馆、院校等)跨界合作的模式,形成双赢局面。事实上,当我们回顾1979年甘肃省歌舞剧院创作《丝路花雨》时也会发现,早期《丝路花雨》创作的艺术家们到达敦煌后,在敦煌研究院诸多学者的带领下完成对敦煌壁画舞蹈的准确把握,发挥各自优势,创作出既有文化深度又有艺术美感的经典作品。

第四,艺术与传媒的深度连线。不可否认,在数字化时代的艺术创作和传播,更加需要“艺术与传媒”深度融合。从《只此青绿》传播数据可以看出,该剧在线上线下的持续发酵中以出人意料的速度生成为现象级的作品。此外,该剧借助数字技术重现《千里江山图》,将绘画、舞蹈、诗句同步演进,“舞中画”的意境营造,丰富了表达层次,提升了观众的审美感受。

第五,精品意识的创作追求。文艺作品的创作者一定要有精品意识,在题材选择、主题确立,形式呈现,动作设定,舞美考究等方面要做到精益求精。文艺作品要体现观众所盼、时代所需、文化所依的创作方向。另外,注重每一次舞台呈现的质量,这不仅是对艺术作品的重视,也是对观众的尊重。

高品质的文艺创作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遵循,通过审美引领和精神的洗礼,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加强全民美育和提升人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实现不仅需要物质丰裕,更需要精神文化的滋养,也需要文艺工作者不断提供高品质公共文化供给,通过有根、有情、有形的高雅艺术和精品巨作,加强全民美育,以文艺润心、润智,引导群众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趋向,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

同时,以“国潮”为审美基调的爆款作品成为当代中国文艺作品表达民族情怀和文化态度的方式。从市场反馈来看,观众的赞誉与追捧体现出大众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也是文化自觉向文化自信转型的需求与表征。以高度凝练的中式美学气韵,引发一股审美潮流上的传统文化热,在艺术的熏陶中感受中华千年文脉,激发大众的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让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成为全民“舞台上的思政教育”,以美求真、以美导善、以美立德、以美育人,提升大众德育素养。

与此同时,高品质和常态化的文艺演出也对提升城市文化魅力、扩大城市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文旅市场持续升温的今天,“文艺+旅游”的模式成为旅游市场的宠儿,高品质的文艺演出既能成为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码,又能借助“国潮文艺”推出“国潮文创”,激发文旅市场活力。

  (本文配图来源于甘肃大剧院,由江苏大剧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北京大道文化节目制作有限公司提供)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4/0702/40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