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地理史话 【陇原印记】打卡河西钟鼓楼 领略千年丝路文化

【陇原印记】打卡河西钟鼓楼 领略千年丝路文化

原标题:【陇原印记】

打卡河西钟鼓楼 领略千年丝路文化

张掖钟鼓楼

永昌钟鼓楼

酒泉鼓楼

武威钟鼓楼(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编者按

河西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元的民族风俗,使坐落于河西各个城市中的钟鼓楼也烙上了河西自然人文环境下的文化特色。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在漫长的岁月里,每一座城市都积累着自己的建筑文化,留下了历史和文化的烙印,它们像一颗颗明珠,绽放着夺目的光彩,又像一首首老歌,传唱着光阴的故事。

武威钟鼓楼

气势恢宏的天马文化、灿若繁星的五凉文化、博大精深的凉州儒学、独具特色的边塞文化、高雅绝伦的西凉乐舞……历史的长河沉淀出灿烂的凉州文化。武威,这座古丝绸之路重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地处河西走廊之武威,历史悠久,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命名武威。这里也是“马踏飞燕”铜奔马的出土地,是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门户重镇。武威文化灿烂,人文荟萃,境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文物古迹众多。

在武威市,矗立着一座年代久远、古色古香的二层木质古楼阁。远远望去,古楼挺拔巍峨,廊楹彩绘,高高耸立,雄伟壮观,南向的匾额上清晰地看到飘逸隽秀、醒目大气的三个大字“古钟楼”。这就是武威著名的钟鼓楼。

钟鼓楼建在9米高的砖包台基上,基底约125平方米。台基上矗立着一座檐牙高翘、雕梁画栋的木质楼阁。楼为二层,四周绕廊,重檐山顶,五踩斗拱,下饰风铃。共有28根红色立柱支撑,其中一层有12根,二层有16根。上下层共挂有八块匾额,上层有“声震蒲牢”“秀挹天山”“古钟楼”“金奏高宣”四块;下层有“大棒喝”“慈海鲸音”“声震陇右”“玉塞清声”四块。八块匾额字体不一,各有特色,望之气势不凡,为古钟楼增加了不少韵味。

而整个建筑最有名的当数悬挂在二楼正中的一口大铜钟。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大云寺碑记》章称此钟“若铜、若铁、若石、若金,兼铸其中,真神物也。如响震之,则远闻数千里,发人深省,为郡脉之一大助也。”钟体由合金铸成,呈黄色,鼓腹,铸六耳,钟钮铸蒲牢像,钟口已多剥蚀。铜钟通高2.26米,口径1.15米,厚12厘米,重约5吨。钟体上饰有图案,计3层18格,图案线条丰满流畅,生动传神。《范振绪书牍》描绘得比较详细:承嘱审定大云寺铜钟……钟之花纹六面,面分上中下三格。其三面中格,均坐一披甲人,着靴,一执短叉,一高举一椭圆形物。此三面上下二格,中间均有六爪花纹,爪尖折转,由花纹中伸出斜线,直达四角;又上面上格飞仙;下格云龙,姿势活泼可观。

登临鼓楼最高处,举目远眺,四面皆景。看着历史悠久的大铜钟,仿佛穿越千年传出“铛铛铛”的声音响彻上空,鼓楼的一砖一瓦,都蕴藏着故事。门楼匾额上,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光阴,在此驻留。

永昌钟鼓楼

在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上,镶嵌着一颗光华四射的璀璨明珠。它因神秘传奇的骊靬城,让东方文明与古罗马文化在这里撞击交汇;它因历史上的河西第一名寺圣容寺,而与敦煌莫高窟相映媲美;它因镍都金昌在这里巍然崛起,而成为遐迩闻名的塞上明珠——永昌。永昌地处河西走廊中东段,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中西交通的咽喉。早在4000多年前,境内西大河流域和金川河畔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吸纳祁连冰雪,秉承先民智慧,勤劳智慧的永昌人民在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世代耕牧,创造了灿烂的齐家文化、沙井文化和马家窑文化。西汉鸾鸟城、番和城遗址,东晋云庄山石窟,以及西夏石刻文、元代斡尔朵城、明代钟鼓楼,使永昌处处闪烁着古代文明的光辉。

在丝绸之路上,永昌钟鼓楼是河西走廊重要的古建筑之一,具有蒙、汉、党项等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建筑风格,美丽的钟鼓楼牢牢地屹立在那儿,古朴典雅,厚重庄严,像一位温柔敦厚的长者,俯视着芸芸众生,也见证着一座古城的发展。

整座钟鼓楼东西宽22米,南北长23米,通高24.50米,钟楼鼓楼合为一体,分基座和楼阁两部分。基座以夯土板筑而成,四周包砖,两道拱门纵横其中,通达四街。楼阁为重檐庑殿顶,共二层三檐,下层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四面置格扇门,门左右置楹窗,双翘五踩斗拱,卷刹弧线。上层屋檐及檐柱向内紧收,面阔仍同下层。最上层为屋顶,上置宝顶。

楼上每面挂匾三块,共十二块,其文东为“丽日摩云”“民淳俗美”“金阙迎恩”;西为“中天一柱”“怀柔西域”“玉关通道”;南为“文运天开”“奎壁联辉”“云锦天香”;北为“声闻四达”“保障金川”“威宣沙漠”。

永昌钟鼓楼风格复杂多样。从艺术造型上看,形体是由屋顶,木构架,台基三大要素所构成,沿袭了汉朝的做法;从平面布局看,它置钟鼓于一楼,设在全城正中,掌管全城作息和夜禁时刻,体现元朝的制度,也是蒙古族建筑的布局手法,与宋金明清时期“鼓楼在东,钟楼在西”的形制完全不同;围栏共分三格,扶手下一空格,中有垫墩,中间一小格,刻有卷草花纹图案,下一大格,刻有降幕云图案,系西夏宫廷建筑风格; 从油漆彩画看,柱、门、窗为深朱红色,斗拱青绿间色,斗拱板面涂红底,画蓝绿火焰三宝珠,均为典型的明代州城彩风格——旋子彩画。尤其是它的建筑形式,蒙古族风格的宝顶唯永昌钟鼓楼独有。

整个建筑结构谨严,造艺精湛,高耸挺拔,雄伟壮观。登临其上,祁连雪峰,金川碧野及城郊风光尽收眼底,是“声闻四达”之名楼。

张掖钟鼓楼

张掖,古称甘州,也是甘肃中“甘”字的由来。

张掖,因“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因黑河滋养而富庶;因纷繁浩荡的历史而丰盈。树木湖泊是城市的衣袂,美食是城市的味道,方言是城市的人情世故,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精神长相。千百年来物阜民丰,故有“金张掖”美誉。

在张掖市中心,有一座宏伟壮观的古建筑,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张掖钟鼓楼。钟鼓楼下的十字门洞正对着东街、南街、西街、北街,是城市的地理坐标。“钟鼓楼”原名“镇远楼”。“钟”与“鼓”统领张掖城平和、安稳的生活节奏,寄托人心的希冀。它是古甘州的标志性建筑,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于此,是河西走廊现存最大的钟鼓楼。

据《重修甘州吊桥及靖远楼》碑刻记载,钟鼓楼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焚毁于兵燹,康熙七年(1668年)甘肃提督张勇重建,乾隆、光绪年间两次修缮。

据说,张掖钟鼓楼是仿照西安钟楼建造的。楼阁为三层木构塔形,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结构精巧,造型雄伟壮观。民谣云:“张掖有座钟鼓楼,半截插在云里头。”虽然现在的钟鼓楼饱受现代化高楼大厦的挤压,但依然不失华丽典雅、庄严稳健而挺拔。

钟鼓楼的典雅受人青睐,钟鼓楼的厚重同样让人着迷。钟鼓楼呈方形,楼体用青砖包砌,衬砌石条,基座的四面中间各开有一券形门洞,门洞正对着甘州古城的东、南、西、北大街,门洞上嵌刻着四门名字的砖雕匾额,东为“旭升”、西为“宾晟”、南为“迎薰”、北为“镇远”。

楼阁为木结构重檐四面坡,鎏金黄顶。楼阁的第一层四面悬有根据当地风景名胜而题写的褐色绿字匾额:东为“金城春雨”,西为“玉关晓月”,南为“祁连晴雪”,北为“居延古牧”,意为东迎金城春雨,西送玉关晓月,南眺祁连雪峰,北望居延牧场。

在钟鼓楼的第二层上也同样悬挂有四块蓝色金字匾额:东为“九重在望”,西为“万国咸宾”,南为“声教四达”,北为“湖山一览”。四块匾额寓意深刻、意境旷达,不仅彰显了古人深厚的文化修养,更显示了他们开阔的视野和坦荡的胸襟。

华灯初上,沉浸在夜幕之中的钟鼓楼霓虹闪亮,高高的檐角和雄伟的楼体,在夜色中显得亲切、沉静,更有着一份庄严和神秘。

酒泉鼓楼

酒泉古称肃州,也是甘肃省名“肃”字由来地。酒泉为汉代河西四郡之一,自古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丝绸之路的重镇。

山脉连绵,戈壁浩瀚,盆地毗连,构成了酒泉雄浑独特的西北风光。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不仅使这里山河壮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而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辉煌的历史留下了丰厚的积淀。

位于酒泉城中央的鼓楼,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是古代肃州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河西走廊上一座标志性建筑。

鼓楼建筑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基座外面的青砖是清雍正年间包砌上去的,三层木楼则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修的。现存的鼓楼建筑为砖木结构,建于高大的墩台上。底部基座为平面正方形,边长28米,立面呈梯形,上小下大,高8米,夯土墩台外包青砖,墩台内四面开拱形门洞,行人车辆可穿行,四条拱券洞在墩台内中心集结为八卦顶,顶部装置一块伏羲八卦木板。东、西两面门洞上方用青砖砌成短小的仿木结构檐额,有阑额、两层挑檐花牙子、椽飞及瓦垄,其中在东面的阑额下嵌一幅通长的二龙戏珠砖雕画,西面阑额下嵌一幅通长的丹凤朝阳砖雕画。南、北两面门洞外无砖雕檐额。四面门洞上方分别嵌砖雕匾额一块,分别题“北通沙漠”“南望祁连”“东迎华岳”“西达伊吾”。墩台东南角砌筑马道,装一门,砌筑台阶,通向墩台顶部。马道门上悬一匾额,题“云路先登”。

墩台顶部四周砌筑女墙,高0.6米。墩台中央建高大的木结构楼体,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通高25米,总共有金柱12根,檐柱20根。一层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四周绕廊,檐下施木雕花牙板,转角处施五踩斗栱,楼内有四根通柱通贯到三楼,并设楼梯登临上层。二、三层面阔三间,进深五间,歇山顶屋面,覆盖灰筒板瓦,戗脊上坐戗兽,其中第二层檐柱外侧装一周木护栏,金柱间装木槅扇门12扇,东、西两面檐下分别悬挂“声震华夷”“气壮雄关”木质匾额。第三层四周出廊,廊柱间装木护栏,金柱间装木槅扇门,屋面为四角攒尖顶,覆盖灰筒板瓦,攒尖处放置灰陶宝瓶。室内梁架上有光绪三十一年重修墨书题记。

登临鼓楼,南望祁连,壁立千仞,银装素裹,四时不消,犹如万层芙蓉,美不胜收。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座历尽沧桑岁月的鼓楼依然矗立,向人们诉说着历史。

相关链接

钟 鼓 楼

钟鼓楼作为中国的独特建筑,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

钟鼓楼是钟楼与鼓楼的合称,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建筑,一般为方形的公共性楼阁建筑,用以为人们司时司钟,所以一座城市历史是否悠久,钟鼓楼便是其中重要的标志之一。

钟鼓楼一般分两种,一种建于宫廷内,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

“钟鼓楼中,终古钟鼓撞不断;凤凰塔缝,奉皇凤凰引难鸣”。在古代没有时钟,计时靠日晷和漏壶,老百姓全靠官府设置的钟鼓楼,来掌握报时的信息。楼前建台,台上放置日晷,室内置漏壶计时。古时击钟报晨,击鼓报暮,因此有“晨钟暮鼓”之称。同时,夜间击鼓以报时,“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报5次。

  钟和鼓原本是古代乐器,后渐用于报时,通常设专人每日按照规定击鼓鸣钟。在城中建钟鼓楼,起源于汉代。在现代计时器出现以前,各州县治所的钟鼓楼,就成为当地百姓掌握时间的主要工具,钟鼓楼的钟鼓声还用于报告火警。 (本版编辑综合整理)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4/0221/4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