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非遗民俗 处暑时节话葡萄
处暑时节话葡萄
葡萄
海兽葡萄纹铜镜 天水市博物馆藏
孙绿绮
处暑时节是葡萄的最佳赏味期,那些果实串串成簇,浆果饱满,晶莹剔透,明珠般玲珑可爱。葡萄,也称蒲陶、蒲桃、草龙珠、山葫芦等,是现存最古老的果树之一。世界上的葡萄品种多达8000个,中国约占了十分之一。
葡萄可以说是最具诗情的水果,就连从国外引进的品种,其中文译名也是出神入化。比如晚清时张弼士请文人翻译的一众葡萄名儿:“长相思”“琼瑶浆”“白玉霓”“仙粉黛”“梅鹿辄”“大宛香”……听着就仙气飘飘,令人神驰。单是一个“赤霞珠”,就出自唐代钱珝的《江行无题》。诗云:“渺渺望天涯,清涟浸赤霞。难逢星汉使,乌鹊日乘槎。”
汉使采蒲桃,引蔓遍上都
中国是世界葡萄属的起源地之一,在新石器时期的贾湖遗址和良渚遗址中,均发掘出了本土的野生葡萄种子。我国很早便有关于葡萄的文字记载,《诗经·王风》中说:“绵绵葛藟,在河之浒。”这种叫葛藟的植物,就是一种野葡萄。
但商周时期的古人只知采集,却并未对野葡萄加以驯化。直到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从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引进了葡萄品种,中原地区才吃上了真正意义上的“蒲陶”。
“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史记·大宛列传》
张骞带回了口味更甜的欧亚种葡萄,直到今天,我国广泛种植的葡萄大都来自这个种群。由于经验匮乏,加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起初葡萄在中原地区的种植并不顺利。直到唐贞观十四年,高昌国平定,设立了西州(今吐鲁番市),成熟的葡萄种植技术才得以在民间普及。长安城里广植葡萄,藤枝满架,一派生机盎然。此后的一千多年,葡萄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得以大面积推广。
缠枝葡萄纹,繁茂绵千年
在人们心中,葡萄是吉祥、美满和幸福的象征。葡萄枝繁叶茂,缠枝连绵,寓意着富贵长寿;而葡萄硕果多籽,代表着多子多福,家传万代,生生不息。
从汉代开始,缠枝葡萄纹样就已出现,北魏时期莫高窟的壁画里有菩萨手持葡萄的形象,表示护佑五谷。发展至唐代,葡萄更受推崇,纹样开始广泛应用于壁画、服饰、器物之中。葡萄图案被织在宫锦上,制成华贵的衣物。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的少年李白,白色袍服叠穿了葡萄纹的紫色翻领,也是出自敦煌壁画的图样。
我省天水市博物馆的众多藏品中,有一面海兽葡萄纹铜镜,大致出现于武则天执政时期(684年—705年)。铜镜上五只瑞兽作匍匐状,攀援着葡萄枝蔓,这里的海兽就是来自西域的狮子,古人称为“狻猊”。此外镜上葡萄藤叶铺陈、点缀着禽鸟和卷草,精美绝伦,彰显着大唐开放包容的盛世气象。
唐朝人们特别喜欢镜子,因而把喜欢的葡萄也雕刻在镜子上,日日相见,照得容光焕发。而明清时期的贵族更喜欢雅瓷,将对葡萄的喜爱投射在瓷器上。明永乐、宣德年间的瓷器上,就常绘有成簇的缠枝葡萄。
在各种存世的文物里,紫色的葡萄尤其受欢迎,如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掐丝珐琅葡萄纹炉、河北定州静志寺出土的北宋玻璃葡萄,都选用了神秘尊贵的紫葡萄。充满生命力的葡萄纹饰,带有丰收、富裕、甜美、浪漫的文化色彩,契合了中国人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审美。
百斛明珠富,甘香冰玉寒
葡萄的颜值很高,串串成簇,浆果饱满,晶莹剔透,如明珠般玲珑可爱。加之色泽纷呈,绛霞红、暗玉紫、荧水绿、落英白、石墨黑,可谓是紫金红霞,变幻多彩。
古人歌咏葡萄,大多把它们比作明珠、绿珠、骊珠,以示其珍贵。如唐代唐彦谦写的《葡萄》,其诗为:“金谷风露凉,绿珠醉初醒。”再比如清代吴伟业笔下的葡萄:“百斛明珠富,清阴翠幕张。”还有元人傅若金《题松庵上人墨葡萄》诗:“夜来应值骊龙睡,探得明珠月下归。”
还有一派把葡萄写成水晶,如宋代的杨万里,“甘露冻作紫水晶”“秋摘甘寒黑水晶”,这种句子排山倒海,可见他吃过的品种不少。明人金湜的《咏葡萄》,则写出了葡萄挂藤的完整形貌:“寒藤惯学老龙蟠,凉叶如云翠作团。一夜月明天似洗,露华生结水精丸。”
而形容葡萄的滋味,则多用“寒凉冰玉”等字眼,体现此果清凉通透之意。元朝女诗人郑允端说葡萄“满筐圆实骊珠滑,入口甘香冰玉寒”。明朝诗人李梦阳,“酒酣试取冰丸嚼”,酒醒后拿出几颗葡萄来吃,如嚼冰雪,最宜消暑。
“风窗冰碗谁消暑?记百颗,堆盘处。掬罢盈盈娇欲语。轻明晶透,芳鲜圆绽,小摘西山雨。”——清·陈维崧《青玉案·夏日怀燕市葡萄》
夜光倾美酒,甘浆绛雪明
葡萄与青梅、桑葚一样,都是适合酿造的好材料。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葡萄)可造酒,人酺饮之,则醄然而醉,故有是名。”
两汉时期,人们便已经懂得了葡萄酒的酿造之法。不过那时葡萄不易得,用于酿造更是奢侈。三国时的凉州刺史孟佗,其俸禄两千石的官职,便是用一斛葡萄酒行贿换得。葡萄酒大受王公贵族欢迎,连曹丕都特意说:“(葡萄)甘而不饴,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鞠蘖,善醉而易醒。”
葡萄酒是天然发酵的果酒,酒精度不高,所以曹丕才说“善醉而易醒”。同时期的陆机在《饮酒乐》中写道:“蒲萄四时芳醇,琉璃千钟旧宾。”南北朝的庾信在《燕歌行》中也是海量:“蒲桃一杯千日醉,无事九转学神仙。”
唐代,唐太宗征服了高昌,带回了马乳葡萄,并且学习了西域酿造的成熟方法,葡萄酒才迎来了历史上的高光时刻。《太平御览》记载,唐太宗不仅在皇宫御苑大种葡萄,还亲自参与了葡萄酒的酿制。
葡萄酒芳醇甜美,兼有清酒与红酒的风味,在大唐疆土迅速风靡。刘禹锡、李白、白居易等一众诗人,都是葡萄酒的忠实粉丝,留下了无数吟诵葡萄酒的诗篇。
“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唐·李白《对酒》
唐朝的边塞诗中,也经常出现葡萄酒的身影。其中最出名的要数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大漠荒芜,阵前犒赏,饮尽这葡萄美酒里义无反顾的热血豪情。
其实王翰还写过一首比较小众的《葡萄酒》:“揉碎含霜黑水晶,春波滟滟煖霞生。甘浆细挹红泉溜,浅沫轻浮绛雪明。”这几句诗将葡萄酒的酒色描述得淋漓尽致,堪称神作。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4/0902/54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