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评论 【丝路话语】八十年精神接力:让英雄血脉在青春里沸腾
【丝路话语】八十年精神接力:让英雄血脉在青春里沸腾
□ 刘纯银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来临之际,王震将军孙女王京京、刘亚楼将军孙子刘渊等13位抗战先辈后代组成的考察团,在鸡西开展的5天专题纪念活动,不仅是一次跨越时空的追思,更是一场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当英雄足迹与青春身影在历史现场相遇,八十载的烽火记忆便有了最生动的续写。(据中新社)
虎头要塞的青灰色工事墙壁上,还残留着战争的伤痕。王京京指尖抚过斑驳墙体时的感慨,道出了红色传承的真谛——北大荒的“灵魂”从来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藏在锈迹斑斑的枪械里、泛黄的历史照片中,更是刻在代代相传的精神基因中。这些抗战先辈后代的追寻,本质上是在为民族精神寻根。当他们将祖父辈的口述记忆与实地遗迹对照,红色底蕴便从历史课本里的文字,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生命体验。这种从家族记忆到民族记忆的升华,正是红色血脉赓续的关键密码。而每一次触摸历史遗迹,都是精神基因的激活,也是让英雄故事在当代有了鲜活注脚。
鸡西市文化中心内的650双眼睛,见证了最动人的精神对话。左权将军外孙沙峰颤抖的嗓音里,11封绝笔家书不再是静止的文物,而是跳动着的忠魂。“为民族解放事业牺牲,是人生最大的光荣”这句铿锵誓言,穿越八十载风雨,精准击中了当代青年的心灵软肋。当全场静得能听见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我们看到的是革命精神最有效的“传帮带”——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用生命写就的信仰故事,让年轻一代真正理解“忠诚”二字的千钧重量。这种精神共鸣,比任何教科书都更能培育家国情怀。同时,这种真情讲述让历史有了温度,年轻心灵在震撼中完成精神洗礼,这无疑是最生动的红色教育课。
从湖南南岳忠烈祠的泥土祭奠,到长沙春华山下的白菊献花,千万个自发传承的瞬间共同证明:抗战记忆早已超越家族范畴,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图腾。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实则是民族精神的集体觉醒。树梁中学学生邹佳露红着眼眶的感悟,道出了青春与历史相遇的奇妙化学反应。当“安心读书的安宁”与“先辈生命的代价”产生直接关联,红色教育便完成了从认知到情感再到行动的转化。年轻学子写下的“做敢闯敢拼的行动派”誓言,不是一时冲动的口号,而是精神传承的“青春表达”。这意味着抗战精神不再仅仅是需要纪念的过去,更成为指引未来的行动指南,完成了从历史记忆到现实力量的华丽转身。
八十载春秋流转,十字岭的风声、虎头要塞的断壁,都在诉说一个真理:精神的力量永远不会过时。当粤港澳大湾区的黄埔后代整理缎带,当鸡西学子把感动化为勤奋,抗战精神正以多元方式融入青春成长。这种跨越代际的精神接力,既守护着民族的精神根脉,更为年轻一代注入了担当的底气。
青山埋忠骨,英魂护中华;青春承血脉,奋斗续荣光。这场持续八十载的精神对话,从来不是简单的历史回望,而是为民族复兴积蓄力量的精神长征。当英雄血脉在青春里沸腾,我们有理由相信,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永远有不竭的精神动力,也必将绽放出最璀璨的光芒。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0814/72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