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热点评论 【丝路话语】莫让“衔接班”成教育内卷“新枷锁”

【丝路话语】莫让“衔接班”成教育内卷“新枷锁”

□ 王志高

据《文汇报》报道,这个夏天,“高大衔接班”在家长群掀起焦虑风暴,成为辅导班爆款,这一现象引人深思。从“赢在起跑线”到“卷进大学门”,教育内卷的触手不断延伸,而“高大衔接班”恰似这内卷链条上新添的一道沉重枷锁,锁住了学生的自由成长,也扭曲了教育的本真模样。

“高大衔接班”的火爆,是“赢在起跑线”思维的畸形升级,是应试教育向高等教育野蛮蔓延的恶果。家长们被“孩子高考完不抢跑,开学就掉队”的焦虑裹挟,如同被无形的手推着,争相为孩子报名高价衔接班。培训机构则趁机大肆宣传,将课程包装成“防挂科神器”“保研通行证”,精准戳中家长痛点,大发“焦虑财”。这背后,是功利性应试教育的疯狂肆虐,它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马拉松,家长和学生在疲惫中盲目奔跑,却忘了教育的初心和方向。

这种高强度衔接,是对青少年身心的无情透支。高考刚结束,学生身心俱疲,如同刚跑完一场漫长马拉松的选手,急需休息调整。然而,“高大衔接班”却像另一个赛场,将他们再次卷入高强度学习。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这种从一个“高压锅”跳到另一个“高压锅”的模式,无疑会让问题雪上加霜。教育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竞赛,而是滋养心灵的花园,过度压榨只会让花朵枯萎。

“高大衔接班”的实际效果也备受质疑。机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内容大学课程会重复教授。大学学习基于兴趣和自我规划,没有固定上限和范围,培训机构能给予的只是杯水车薪。就像给干涸的土地浇了一杯水,看似解渴,实则远远不够。而且,提前学习可能让学生在大一时成绩亮眼,但大二就后劲不足,因为他们没学会自主探索,只会依赖填鸭式教学。这无疑是“揠苗助长”,看似长得快,实则根基不稳,难以长久。

真正的教育衔接,不是知识的提前灌输,而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成长角色的转换。大学是探索“为什么学”的地方,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全面人格的摇篮。高校探索的科学衔接路径值得借鉴,如华东师范大学的先导课,让学生自测薄弱点后自主学习;复旦大学将选择权交给学生,通过奖学金激励自主完成课程。这些做法就像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自主探索的大门,让他们在兴趣的引领下,学会为自己的目标学习。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不能再让“高大衔接班”这样的功利性培训侵蚀教育的本质。家长应放下焦虑,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学校应探索科学衔接方式,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式;社会应营造健康教育氛围,让教育回归本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破教育内卷的枷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阳光下自由生长,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0815/74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