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磅原创 一场十五年的科技攻坚长跑——兰州兽研所攻克兽用疫苗难题 为我国生猪产业创造经济效益超235亿元
一场十五年的科技攻坚长跑——兰州兽研所攻克兽用疫苗难题 为我国生猪产业创造经济效益超235亿元
一场十五年的科技攻坚长跑
——兰州兽研所攻克兽用疫苗难题 为我国生猪产业创造经济效益超235亿元
储岳峰研究员在做实验
近日,202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名单公布,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储岳峰研究员团队领衔研发的“猪重要细菌病精准防控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项目入选提名。短短几年,该项目研发的技术已在全国28个省份实现大范围应用,为我国生猪产业创造经济效益超过235亿元,这不仅是一项技术的突破,更是兰州科研力量在服务国家战略、守护百姓餐桌背后,一场长达十五年的科技攻坚战。
疫苗空白引发产业危机
产业缺口谁来补?
副猪嗜血杆菌病作为一种会引发仔猪脑膜炎、关节炎和多发性浆膜炎的细菌病,它常以“高死亡率、易复发、抗药性强”的方式给养殖户带来沉重打击。
“传统治疗几乎靠抗生素维持,一旦停药就反复,甚至加重耐药风险。”储岳峰回忆道,“疫苗空白的背后,是每年无数仔猪倒下,是养殖户赔本、心灰意冷。”
该病在我国首次报告于2002年,到2005年前后迅速流行开来。2006年,储岳峰及其团队首次将目光投向这一棘手但迫切的方向。由于缺乏有效疫苗控制,养殖户面临着动辄上万甚至几十万元的直接损失。一旦发病,猪只生长迟缓,死亡率高达30%至50%,成为养殖行业“绕不开”的经济杀手。
由于西北地区养猪较少,副猪嗜血杆菌样本采集一度成为研发初期的“卡脖子”难题。“我们那几年几乎跑遍了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储岳峰说,“带着工具箱和培养基跟着熟悉猪场的校友一家一家跑,最长一次外出近一个月。”眼看着一只只哺乳仔猪和保育猪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关节肿大,储岳峰团队的心紧紧揪在一起。
他们在猪场现场采样、处理病料,最终收集到我国首批流行优势菌株,为副猪嗜血杆菌不同血清型菌株资源库和疫苗研制打下坚实基础。
十五年科研长跑
从想放弃到打破垄断
副猪嗜血杆菌病在全球有15种血清型及一些不能分型菌株,不同血清型菌株之间不能提供有效的交叉免疫保护。我国常见的有4型、5型、12型和13型,单价疫苗难以覆盖所有流行株。“就像单兵作战,打一个敌人可以,多个一起上就招架不住。”储岳峰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团队从澳大利亚引进了完整的参考菌株体系,构建起中国第一个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学分型资源库。同时,通过自主制备的分型抗体和诊断工具,完成了对国内流行菌株的大规模定型分析,最终确定四种血清型作为联合疫苗的核心成分。
然而,真正的技术难点远不止这些。如何保证疫苗中四种成分之间的稳定性和互不干扰?怎样找到既高效又安全的佐剂来增强免疫效果?怎么在批量生产中确保每一批疫苗的品质如一?
科研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实验一度陷入瓶颈,疫苗组方和免疫效果反复不稳定。“晚上灯不关、人不走,压力首当其冲。”储岳峰一度陷入了沉思。
第十年,疫苗配方终于定型。根据南北方流行优势病原种类和菌株不同,团队联合不同企业研发了两种副猪嗜血杆菌多价疫苗。临床试验显示,两种疫苗均可使发病率降低90%以上,死亡率降至5%以下。2017至2018年,两种疫苗先后获得国家三类新兽药证书并推广应用。随后,配套的间接血凝诊断试剂盒也获批国家二类新兽药注册证书,上市后将原本100元以上的诊断成本压缩到12元,实现在县级站点和养殖场快速检测、早期预警。
从实验室到养殖场
科研成果落地生金
科技成果如何真正落地是检验创新成色的关键。疫苗和诊断试剂一经推广,迅速在山东、甘肃、广东等地大面积应用。
“以前仔猪发病,往往来不及治疗或治疗效果差,打很多针都没有,一圈仔猪死五六头是常事”“用了这个疫苗,基本不怎么再发病了,一年下来能多赚二三十万。”从养殖户那里获得的消息让整个团队喜上眉梢。
同时,令人欣慰的是,过去诊断主要依靠有经验兽医专业人员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等做出初步诊断,或送专业实验室进行病原分离鉴定等方法确定诊断。有了试剂盒后,可大批量快速完成样本检测,极大提高工作效率。一位基层兽医告诉储岳峰:“现在3小时就能测出来,及时打疫苗、隔离,猪没死、钱没亏。”疫苗不仅稳定了生猪供给,也大幅提升了猪肉质量安全。
从实验室到猪舍,从论文到饭桌,这场科研长跑,不仅改变了一种病的命运,更撬动了整个产业对科技的信心。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这15年,我选‘不忘初心’。”储岳峰说。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像许多科研人一样,在实验台前静静坚守。
如今,副猪嗜血杆菌疫苗的成功研发,并未让团队停下脚步。“随着团队的能力提升和技术基础的夯实,我们也在不断拓展研究方向。”储岳峰表示,团队已将目光投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两大主战场,特别是在布鲁氏菌病和结核病这类人畜共患病防控上,开始从基础理论到产品开发全链条布局,力求为保障畜牧产业安全与公共卫生筑牢防线。“过去我们是解决产业的问题,现在我们希望把站位提得更高,回应国家战略需要。”储岳峰坚定地说道。
不仅科研方向在升级,人才队伍也在快速壮大。过去几年间,储岳峰团队从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宁夏大学等高校引进了4名青年科研骨干,招收6名博士后,目前多位国际博士生参与研究工作。其中,来自埃及的博士生在兰州完成学业后回国任教,又主动申请中国海外项目回到团队继续攻读博士后。这种跨代际、跨国界的人才汇聚,为团队注入了强大动力。
这不仅是一种自我要求,更是一份职责与使命的延续。
副猪嗜血杆菌病疫苗只是兰州科研人奉献的一角。在国家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绿色养殖模式转型、畜产品安全等领域,越来越多像储岳峰团队一样的科技工作者,正以“冷板凳”精神做出“热成果”。
当被问及有没有想对年轻科研工作者或未来投身畜牧业的人说些什么时,储岳峰坚定地说:“坚持。”这简单的两个字,浓缩了十五年攻坚战的全部心路历程,也寄托着他对未来一代的殷切期望。“科研路上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坚持,就一定能看到希望的曙光。”他说。
·记者手记
副猪嗜血杆菌四价疫苗,这个名字很拗口的疫苗背后,藏着一群科研人长达十五年的深耕。实验记录本上一页页密密麻麻的数据、试验台上泛旧的瓶瓶罐罐,是跨过“失败、失败、又失败”的低谷,是兰州的科研人睡猪舍边、蹲诊断室里,给行业一张防线,也让千千万万个养殖户少赔一点、多活几头猪。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十五年,或许在人生中只是从立志到立业的一个阶段,但对一项科研工作来说,足以代表一个人的信念与一群人的坚守。正如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份起点上的初心,也正是我们如今看见成果的根。从实验台走进农户的猪圈,从科研论文变成老百姓碗里的肉,兰州这支团队用实际行动回答了“科技到底能做什么”。他们不只在做科研,更在守护一份属于千家万户的安稳与尊严。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静 文/图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0821/80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