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热点评论 【丝路话语】“全国最矮的山”也是一种文化IP

【丝路话语】“全国最矮的山”也是一种文化IP

□ 陈广江

一只脚就能跨过一座山?

近日,山东寿光“全国最矮的山”火了,这座“山”在当地被称为“静山”,东西长仅1.24米,南北最宽处0.7米,北高南低,最高处距地表0.6米,最低处仅0.1米。另一种观点认为,“静山”并非山,只是一块石头。网上关于“静山”的讨论,引得很多人到当地打卡。

“静山”到底是山还是石?争议由来已久,由此也引出了一个深层话题——到底什么才算是一座山?

从地质学角度看,“山”有它的学术门槛。比如,高度不足150米,通常只算丘陵;山要有根脉、有体量、有成因。不少专家坦言,“静山”更像是一块石灰岩,是不是山,还得靠科学勘探说话。凭现代勘探技术,得出结论易如反掌。

但事实上,“静山”是不是学术意义上的山,已不再重要。山也好,石也罢,它都已成为当地文化历史的重要一部分。

早在1983年,“静山”就已被寿光市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即便后来国家文物普查未将其列为不可移动文物,当地人仍坚持守护它,立碑、巡查、建档,并定下“不准深挖、不准建设、不准取石”的保护措施。

换言之,“静山”的价值,早已超越了“是山还是石”的物质层面。

当地人愿意相信这是一座山,不是因为科学证据是否充分,而是因为它承载了土地的记忆、地方的传说和一代代人的情感。1935年的《寿光县志》就已记载其名,民间流传着它是大户人家遗石,甚至是天外陨石的种种说法。有人试图挖根证伪,却越挖越“玄”,反而为“静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没有巍峨的高度,没有险峻的山势,“静山”却以其“极小”成了“极致”,因“罕见”而被铭记。它之所以被保护,不是出于地质学的确认,而是出于文化上的认同。在人们心中,静山早已成为一座“心灵之山”。

国人向来有“仁者乐山”的传统。山,不仅是自然实体,更是精神符号。在寿光这样一个基本无山的平原地带,“静山”的出现,哪怕只是一块石头,也弥补了人们对山的想象与期待。

就这样,“静山”成了一种文化补偿,也成为地方认同的一个支点。正如研究者所说,“众口铄金,‘静山’就是山了”。这不是指鹿为马,而是一种文化建构的力量。

可见,真正让“静山”立得住的,不是它的海拔,而是身后层叠的故事、持续的关注和人们发自内心的珍惜。这座“山”可能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山,却实实在在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一个话题源头、一个凝聚乡愁的载体。

我们身边其实从不缺少类似“静山”这样的“微景观”“小叙事”。它们或许其貌不扬,也未必符合严格的学术定义,但因为人的情感投射、历史机缘和持续讲述,逐渐被赋予意义,成为一方水土中无可替代的存在。

这些年“静山”的屡屡走红,也启示各地文旅部门:文化IP不一定诞生于宏大的历史场景或壮丽的自然奇观之中。真正珍贵的,往往不是物体本身,而是人与人、人与土地之间那份长久的共鸣。

“静山”就是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文化IP。

文章来源:http://www.ruyigansu.com/2025/0821/8107.shtml